2006年,一部建立在“吸引力法則”的基礎上、名為《秘密》的電影得到發行,進而發展為一本同名的書籍。這一成功的電影和書籍在美國的媒體上得到廣泛的關注,從《星期六夜生活》(Saturday Night Live)到《奧普拉·溫弗瑞脫口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都報道了這一現象。2006年9月,一本埃斯特·希克斯(Esther Hicks)寫的名為《吸引法則》的書上了《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暢銷書排行榜。也是在2006年,演講家貝斯(Beth)和李·麥克采恩(Lee McCain)出版他們的書籍《感激生活:活生生的吸引力法則》;該書成為一本暢銷書,緊接著他們收到演講邀約,并在《奧普拉和朋友》(Oprah and Friend)XM廣播節目中接受采訪,其中他們把他們積極的職業道路的轉變歸因于吸引力法則。
許多接受吸引力法則作為正確生活的指導的人們,以他們對宇宙和宇宙法則的信念為基礎;正是如此,對于他們,法則的本質不是科學地被安置,“法則”這個詞帶有同樣的信念基礎,就像來自其他非科學的“律令”那樣有價值,例如“因果法則”和十條戒律。在那些遵守各種新思想的人中,這尤其正確。新思想主義者遵循的一個普遍方法是,通過積極的斷言練習來應用吸引力法則。
一些更現代的吸引力法則研究者宣稱,它(吸引力法則)在量子力學中有科學根基。他們認為,思想具有一種吸引相似能量的能量。為了控制這種能量,人們必須練習四件事:
1.知道一個人渴求什么,并要求宇宙為它服務。(“宇宙”被廣泛提到,說明它可以是個體所想象的任何事物,從上帝到不知來源的能量。)
2.帶著巨大的情感如熱情或感激之情把一個人的思想全部集中在所渴求的事物上。
3.像所渴求的目標已經實現那樣感覺和行動。
4.開放地接受它。
一個人如果時刻想著一個人所沒有的,它自然會在現實中得到相同的結果,如果一個人遵循這些原理,并避免“消極的”思想,宇宙一定會顯現出一個人的渴求之物。
這個四步驟的清單(不確定來源),用準科學的術語表達,類似于米爾德雷·曼在《成為你所相信的》的書中第一次概括的“示例的七步驟”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