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把短期目標當一個箭靶看待,而不要當做固定不變的約束,因為意外情況是常有的事。例如,路易以前是一家食品公司的會計,有一回路經洛杉磯附近的落基山脈地區時,在一家小酒館吃午飯,碰巧跟一名徒步旅行的游人閑聊起來。
路易從談話中得知這位旅行者原來是一位企業家,最近剛創辦了一家公司,生產一種新產品。兩個小時的閑聊加上幾杯酒下肚后,這位企業家說:“你何不過來看看我新創建的公司,看看我們清醒時是否還談得來?假如我們彼此情投意合,我希望你加入我們,擔任這家新公司的商務主管,也許我們可以創造財富。”一個月以后,路易懷著不安的心情向他原本服務的公司遞交辭呈。他放棄了經營銷售穩定的公司,投入了一個新行業的不安定、興奮刺激和挑戰的樂趣當中。
見異思遷的共同心態
大部分事業人都會碰到類似制定一個更換工作目標的時候,不是在目前工作的機構內更換職務,就是跳槽到別的機構。盡管就業市場不很好,美國每年仍有千百萬人更換了工作,別的國家也一樣,根據最新研究表明,美國每分鐘都有四千萬人想換一個老板。但是,雖然千百萬人希望更換工作,就業市場大部分仍然不規則、不公平、不合理,也許它還談不上是叢林,但一定稱得上是過度生長的林地。叢林代表著弱肉強食之地。
雇主大多受到私利的驅使,他們需要人來推動他們的企業體系,來解決問題。其實很多雇主根本不喜歡請人,因為有的人不可靠,有些還可能制造麻煩。很多經營者甚至認為,利用機器要好得多,因為它們忠實可靠,而且可以預料和控制。當然,有的經營者是從原則基礎上行動的,他們把提供工作當做對人類社會的貢獻。
然而,老板并非唯一受私利驅動的一方,職員也是為自己打算的。這無可非議,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況且,如果一個人不為自己設計的話,那他又怎么能獲得事業上的發展與興旺呢?甚至連起碼的生存都成問題,更惶論其他了。在一家電子公司服務的法蘭克說:“我自認是為錢工作的人,只要報酬好,我就好好表現。我的忠誠首先表現在對我自己和我的家人身上,其次是對職業,最后才是對花錢雇人的老板?!?/p>
并不是每個人都會為短暫的目標改換事業道路,擔任老師的布魯斯曾對自己的事業作過廣泛的再評估,她考慮過很多其他選擇,最后的結論是:她目前的事業完全適合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