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法則:一個埋藏千年的秘密
吸引力法則這個說法,盡管被很多的作家廣泛應用,但并沒有一個一致的定義。然而,在“新思想主義者”(新思想主義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美國發生的一場思維運動,主要發起者為當時的心理學家、作家和醫生等,影響非常廣泛)眼中,普遍的共識是吸引力法則,意思為“相似的吸引相似的”,并把它應用到有意識的渴望中。就是說:一個人的思想(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感情和信念會引起物理世界的變化,即吸引與上述思想一致的積極或消極的經驗,且通過或不通過行動獲得這樣的經驗。這個過程一直被描述為“吸引力法則的和諧共振”或“你獲得你所想的;你的思想決定你的經歷”。
這個說法與新思想的信念和實踐緊緊相連,它最普遍的定義從其中產生,但它也在其他深奧的領域如神秘主義和神學中長期有效(并得到更復雜的發展)。近來,新思想運動在100年前的觀念通過2006年的電影《秘密》而重新大為流行。
物理世界不通過任何物理作用而能改變的觀念一直遭到批評。因此,科學界舉出法則這個科學詞匯的誤用和倡導吸引力法則者及一些新思想運動和精神性廣泛支持者所作的聲明缺乏科學證據。
其實,吸引力法則背后的觀念并不新鮮。這個觀念可以在印度教中找到。由于印度教在神學上的影響,它在早期的神學教程中也提到。在1877年,“吸引力法則”被赫勒娜·布拉娃特斯琪(Helena Blavatsky)在她第一本關于深奧的神秘學說的書——《揭開伊西斯的神秘面紗:古老智慧傳統的秘密》中提到。在1902年,一個與吸引力法則相似的原理,但不叫這個說法,在詹姆斯·艾倫寫的《像一個人那樣思考》中被提到。這個題目來源于古代的《猶太箴言書》第23章第7句:“一個人在他的心里怎么想,他就怎樣。”
真正研究吸引力法則的鼻祖是威廉·沃克·阿特金森,在他的新思想主義書籍中第一次運用這個說法,即《吸引力法則——神奇的個人磁場效應》。阿特金森是《新思想》雜志的編輯,信奉印度教,是一位印度大師的學生,還是100多本各種各樣關于宗教、神靈和神秘等主題書的作者。接下來,“吸引力法則”這一概念在當時很多的作家、心理學家的著作中得到廣泛的介紹,如華勒斯·華特斯的《失落的百年致富圣經》、查爾斯·哈尼爾的《硅谷禁書》、羅伯特·柯里爾的《秘密》系列叢書、拿破侖·希爾的《思考致富》等著作都對“吸引力法則”進行了大量的闡述。
到20世紀中